《血战钢锯岭》,人性的光辉,灵魂深处不灭的信仰_战争_电影_戴斯蒙德
原标题:《血战钢锯岭》,人性的光辉,灵魂深处不灭的信仰
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说过,
最伟大的战争电影其实是反战电影。
电影《血战钢锯岭》颠覆了观众对传统战争电影中英雄形象的认知。
影片塑造了一个平民化的英雄形象,以他的人道主义精神,呼唤人们对和平的思考。
电影延续了导演梅尔吉·布森一贯的风格,在恢宏的战争场面下,又闪耀着人性的关怀。
戴斯蒙德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,成为救死扶伤的军医应征入伍。而这个从来不愿拿起武器的军医,在钢锯岭这场战役中,凭着自己的一己之力,在地狱般的战场中救了75名战友。他奋不顾
影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,展现了惨绝人寰的战争场面,引起人们对世界和平的呼唤。
01、以真实人物原型和线性故事情节,营造叙事的真实性
对于和平年代的观众,战争的记忆是模糊而遥远的。因此,
真实事件的引入,同时通过写实化的拍摄手法,脱离高科技的失真感,加上声音的无缝配合,将战争场面还原再现,让观众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。
第一,电影取材于真实故事,对真人真事进行改编。
真实的故事题材,能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,从而更加真实地展现战争的残酷性。
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背景,是很多人心中的伤痛,战争给他们带来不可磨灭的记忆。因此影片的真实性取材,引起了观众对那个时代的思考。观众在对主人公戴斯蒙德表示崇高敬意的同时,也为他的精神所感动,同时开始反思战争所对人类带来的伤害。
第二,在情节的塑造上,突出故事的真实性。
影片首先从家庭背景和童年引入,讲述了他信仰形成的心灵旅程。
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人性光辉离不开他家庭背景和童年的经历。
影片从他小时候的故事开始,从生活化的场景,细腻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变化,从而展现出了他内心的坚定信仰。
戴斯蒙德的父亲也是一名军人,从他父亲的身上他明白了,耶稣的训诫不可杀人的意义。而父亲因为战后的综合征酗酒家暴对家人的伤害,使他意识到战争是暴力的根源。因此
为了和平的信仰,他发誓永不拿枪,为他后面的行为做了准备。
接下来,通过男主角在入队后遇到的种种不理解,使故事展现得更为真实。
在战场上每个人都是要拿枪的,而在战前的宣传下,每个人的心中都想着冲锋陷阵。而男主角永不拿枪的信仰与当时的环境格格不入。
因此在电影中,别具匠心地加入了戴斯蒙德坚持永不拿枪的信仰时,遭到周围疯狂作对的情景。他被战友当成懦夫和累赘,遭到上级的不满,大家一致以为他就是为了逃避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与他在战场上赤手空拳救出75个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。
在前后的对比中,凸显出他反战的人文情怀,也得到了观众的进一步共鸣。合理的故事情节,在战火的血腥和人类对美好的向往下,这部电影最终成为了一部震撼心灵的战争片。
02、在拍摄手法上运用前后对比,进一步烘托主题
在这部电影中,
导演通过二元对立要素的转述,通采用不同的拍摄手法,对主题进行进一步的烘托。
①战前场面:柔光和细腻的镜头,与后面的残酷场面形成反差。
电影在讲述主人公战争以前的经历时,镜头表现得十分柔美细腻。通过生活化的场景,对他个人信仰形成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述。
在柔美的光线和温馨美好的镜头下,铺设了一个爱的氛围,将个人信仰的成长过程逐渐展示出来。在每一个温馨场景的背后,父亲的教诲,母亲的话语,与内心的坚定相互交汇,最终形成了一个信仰的触发点。
通过镜头将主人公的人生背景交代完成,在柔和的光线下展现出爱和信仰的真谛,为他战时的行为做了铺垫,也使后续的行为变得更为合理化。
②战争场面:纯写实的全景拍摄,展现战争的残酷,与救人形成鲜明对比。
与之前的温馨美好的场景相反,影片的后半段刻意营造出了一个血腥残酷的战争场面,在强烈的视觉对比下,烘托战争给人带来的惊心动魄。
影片采取纯实拍的拍摄手法,还原了钢锯岭上惨绝人寰的原貌。这部电影与其他电影的不同之处在于,它采用老式的战争片拍摄手法,将电脑特价的使用降到最低。在没有特效软件的情况下,通过粘土雕塑、三维模型等方式,采用全程实景的拍摄,将画面的表达传送到位。
在这样一个逼真的镜头下,清清楚楚展现了战争大场面中激烈而且震撼的场面。观众在镜头的起伏和有张有弛之间,感受到真实而残忍的气息。
正因为视觉冲突明显,因此主人公在如此残酷的条件下不顾危险拯救同伴,他的行为显得崇高而忘我。在这样的环境渲染下,人们也就更能明白戴斯蒙德坚持不拿枪的信仰的意义。
③声音元素:声音的充分使用,使震撼人心的效果进一步扩大。
为了将震撼人心的效果表现到极致,影片中通过对声音的充分使用,再现出战争场面中所独有的各种震耳欲聋让人惊心胆战的种声音,展现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。
在电影中,当双方交战正酣时,子弹穿流而过引发的尖叫,炮弹呼啸而过的声音以及震耳欲聋的爆炸声,还有士兵们在战争中的呼喊,在画面和声音的相互作用下,营造了一种气势宏大的氛围,让观影者仿佛有身临其境之感,对场面感到极为震撼。
在触目惊心、横尸遍野的钢锯岭上,震耳欲聋的炮火声响彻耳边。观众仿佛置身在战乱现场,直面残酷的战争,为士兵在炮火前不堪一击的生命而痛惜,感受到生命的脆弱。
戴斯蒙德在战场上艰难救援忘我无我的状态,在场面的烘托下,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身上的人性光环和信仰的光辉。
03、电影彰显了信仰、和平以及爱国主义的主题
没有武器,不代表没有力量。
在深刻的人性和灵魂信仰面前,戴斯蒙德的坚定信仰和反战精神,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的英雄,并深受感染。
唯有坚不可催的信仰,呼唤和平的精神,彰显爱国主义,才是我们每个人的价值目标和人生哲学。
第一,每个人都要有坚不可摧的信仰。
什么是信仰,信仰是每个人自我支撑的基石,是平衡物欲世界的最好的工具。
男主角戴斯蒙德的信仰是绝不拿枪。他一路坚持到了战场上,最终说服了军队,让他可以不用携带武器上战场。
在战场上,他用他自己弱小的身躯手无寸铁,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7 5个被埋在人堆里的战友们,甚至包括那些平时嘲笑他的战友。对着可能遭到日军的刺杀,他没有丝毫的退缩,就是凭着他强大的信念,救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战友。
戴斯蒙德忠于自我,坚持自我的信仰,即使放弃自己的爱情,离开爱人和家人,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,他依旧选择信仰给他的指引。
第三,战争会带来伤害,因此我们呼唤和平。
战争是残酷的,交战的伤亡都会带来伤痛与死亡,各种血肉模糊,战火连天的场面,无疑不给人的心中带来极大的伤痛。戴斯蒙德的父亲就是因为战争的后遗症,导致他整日酗酒,脾气暴躁。
影片中的戴斯蒙德即便再战场上,也没有为了生存而变成杀人机器。相反,他在极端情况下依然保持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坚守。
他这样的一种反常规的英雄形象,以一个追求和平和人道主义者的代表,彰显了影片背后的主题,呼唤着和平的到来。
第三,在民族大义面前,每个人必须要有爱国的精神。
电影通篇表述的人文关怀,是从爱国主义这一较高层面来展现的。它并非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,而是从个人利益上升到对国家利益的维护。
影片中的每一个人,无论是拿起枪对抗敌人,还是从永远都不持枪去去拯救别人,每个人都显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。
电影中他们勇猛无畏,敢于牺牲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们。男主角不顾个人安危,为了国家利益而去战场上拯救队友,观众在为他的安危不断担忧的同时,也为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。
正所谓没有国何来家。我们每个人在民族大义面前都必须要有更高的站位。只有我们每一个人为了祖国的事业而不断奋斗,才能够更好地去维护祖国的权益。
结语
电影通过独特的拍摄手法,客观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导演对战争的反思。
在这部充满丰富思想内涵的电影中,展现出对重视生命拯救生灵的人性的高扬,凸显了电影的主题,也使观众达到了最终的情绪共鸣。
责任编辑: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