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黛尔的生活资源
1905电影网专稿 2022年,元旦档最终以超10亿的票房收官。四部新片齐发力,多种类型混搭,让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。 这种热情并不意外,自2018年之后,看电影似乎成为了不少观众跨年的新仪式。各家片方也都在宣传和发行上铆足劲,通过固定的场次,让观众们在分针和时针在零点相遇之时,在影院享受最浪漫的一刻。 除了新片发力之外,不少上映数周的影片后劲依旧。等不同类型影片,持续为电影市场补充多种选择的可能,元旦期间,单日票房更是逆跌。 其中,《误杀2》始终保持极高的上座率,排片从1月1日的5.1%,上涨至1月3日的9.7%,并票房突破9亿大关。问题来了,《误杀2》为什么连续拿下两周票房冠军之后,又有机会“杀”出元旦档的重围,创造无限可能呢? 情感升级《误杀2》能保持超强待机能力,并不是偶然的。 正如监制在首映礼谈到的创作初衷一样,是很多观众疫情前的最后一部电影,而《误杀2》作为后疫情时代的作品,“让大家看到逆境中的普通人,相信善良,相信温暖。” 凭借前作的基因优势,《误杀2》自定档以来,就引爆了观众的期待值,想看指数居高不下,领跑整个档期。影片更是从原档期的12月24日,提档至12月17日,可见片方对影片后劲充满了信心。 最终,《误杀2》首周票房就高达3.54亿,创下五年来同期上映影片的首周末最佳票房,彻底点燃了今年贺岁档。高期待,自然能引得前期较高的关注度和观众进场的动力,但唯有品质过关,才能延长影片在影院的寿命。《误杀2》在淘票票和猫眼的评分分别9.3分和9分,也再次证明了影片信心的原动力。 《误杀2》之所以能成为票房爆款,很大程度与它本身过硬的内容质量分不开。 影片改编自电影,但它的改编并不是纯粹的复制粘贴,而是巧妙地利用原作的剧情脉络,把叙事逻辑移植到人物的行为动机上,剧情发展更多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编排,做到了接地气,让观众从中得到情感共振。《迫在眉梢》的动机是因为男主没有钱,无法让儿子上移植名单。但《误杀2》更进一步,饰演的林日朗不只是要求上名单,而是靠自己的方式,并筹集到了钱,但是他面对的结果,是被权势者打破他遵从的一切。这种不公平,是《误杀2》塑造出的矛盾点。 这种阶级带来的结果,对于大众而言已足够震撼,但导演在形式上,并不满足直述事因,而是延续了观众对“误杀”系列的悬疑认知,把它暂时藏了起来。从影片初始,镜头就以肖央饰演的林日朗在医院进行犯罪行为入场,把影片的紧张气氛拉满。而且在展现中,导演刻意地把镜头避开了林日朗的脸,让观众认为他就是一个暴徒。 这是编导团队丢给观众的第一个疑问,为什么林日朗是一个劫匪,他要干什么? 随着故事推进,观众和所有角色慢慢入局之后,导演才给林日朗机会,让他慢慢对着镜头讲述自己的故事,观众才像是拼积木一般,拼凑出真实的“林日朗”。可见,《误杀2》并不是满足完成一部好看的商业电影的创作,而是对《误杀》进行全方面的升级,对人性进一步深度挖掘。 或许有不少观众提出了质疑,片名为“误杀”,但并没有前作中误杀的情节。事实上,导演戴墨一早就做出的解读,“我们没有办法用一个事情去定义一个人,因为对于一个人的定义就是一层误杀。” 因此,相比《误杀》中反转带来的爽快观感,《误杀2》则更温情,更动人。导演和编剧强化了原作《迫在眉梢》中的父子情感,让观众在慢慢了解林日朗的故事之余,也能感受到这份普通百姓的家庭情感。随着影片故事的推进,这种情感更加浓烈,观众对林日朗的行为更能理解和心疼。 电影结尾,导演更是以父亲的一封信,把这种情感推到顶点,让观众能更加沉浸其中。从犯罪开启,到动情结束,这种反差的叙事方式,使得《误杀2》的情感故事,较之前作更为深刻。 与此同时,导演抛出了更多现实话题—— 林日朗这种以爱之名的极端行为是否合理?强权是否能只顾自己而剥夺他人权利? 影片并没有给出绝对的答案,而是让观众离开影院之后,慢慢思考。这种离场的思考,并不是强行产生的,而在剧本的编排中,就已经留下了另外的悬疑。 电影中,作为编剧的林日朗,编排了Plan A和Plan B作为整个犯罪行为的可能性,而结尾Plan C似乎又在暗示,一切都只是一场戏。 事实上,林日朗在挟持市长出医院的时候,他在对方耳边说了一句台词,“不要忘了你答应我的”。到底答应了什么?电影里没有说明,但戴墨看来,这句话可能决定着整个故事的Plan C。综合以上多重的因素,票房再创奇迹,并非偶然。宣传策略升级《误杀2》能成功,电影内容是关键,匹配它的宣发策略更是做到了“锦上添花”。 在宣传方式上,影片的物料同样对《误杀》进行了延续,这既是对电影品牌建立提供帮助,也让观众能更直观的了解到电影。 《误杀2》上映后发布的海报,用儿童的简笔画为视觉主题,让观众非常直接地了解到,影片将延续《误杀》中父亲与孩子的情感内核。 虽然《误杀2》从多方面对前作有所延续,但影片从宣传初始就开始不断强化的,《误杀2》是全新的故事。不仅如此,电影内容本身更偏向家庭故事,因此在影片宣传方面,始终以“绝望父亲”为核心。这种宣传策略适当地调整了首批观众的预期管理,并有机会映后尽快释放其卖点及亮点。 当然,《误杀2》对第二周的重视,是它“长跑”的关键之一。 影片基于对影片释放的父爱情感,进行适当的深度扩散,同时利用影片中最后的彩蛋,以及PLAN A/B/C进行泛娱乐化的讨论,进而引起更多观众的好奇。最终,《误杀2》在次周末多部新片的冲击下,依旧稳居单日票房冠军,为票房“长跑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 泛圈层的讨论,同样是《误杀2》成功的另一关键。电影中涉及的心脏移植手术,是映后不少观众质疑和关心的问题,通过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科学解读,让故事更具说服力。医疗人员将现实的情况投射到电影之中,让观众对《误杀2》中,父亲在逆境中迸发的力量,产生更强大的共情,带动观众二刷,甚至三刷。不仅如此,不少律师也在社交平台分享“误杀2中的法律知识”,从全新的维度解读影片,从现实生活的世界,去提炼价值观,让观众能让与影片中的小人物产生共情。“误杀”系列品牌化监制陈思诚以及背后团队在打出“唐探宇宙”概念之后,“误杀”则用系列电影的方式,用一个个全新的故事,紧扣同一个母题。 香港导演就以这种方式,成功打造了和两个电影品牌。 《误杀》亦是如此。正如前文所提及,这次的“误杀”是对人性更深层次的挖掘,而且主题依旧是对小人物在极端环境之下,对自己和对家人的保护。 电影英文名是《Fireflies In The Sun》,直译“太阳下的萤火虫”。而在片中父亲和儿子的名字分别是“林日朗”和“小虫子”,这种前者对后者保护的关系,也就显得更加直白。 《误杀》的英文片名是“Sheep Without a Shepherd”(直译:没有牧羊人的羊群),将父亲比拟成牧羊人,而弱者羊则是他身后的家庭。 阳光下的萤火虫没有存在感,没有牧羊人的羊群没有方向感,它们都是弱者。而它们正是电影里的主角们,本是平凡的人,却无奈地陷入到困境之中。系列电影不止是重复和延续,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,进行深度的优化。《误杀2》正是从内容创作、宣传策略等层面,让“误杀”这个品牌始终保持活力。制作一部爆款,多少带有偶然性,但能连续制造爆款,依靠的绝不止是运气,更多是走进观众的内容。而能用把一系列的爆款变成成熟的电影品牌,更是当下电影工业化中所稀缺的。 “误杀”系列正在向观众论证这个品牌的可能性。 这一切,也都回应了本文的片名,为什么是《误杀2》?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