浪客剑心京都大火篇
春节档电影《长津湖之水门桥》是国庆档电影《长津湖》中所描述的长津湖战役的后续。在《长津湖》中,英雄七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,神枪手平湖、指导员梅生、连长伍千里、还有他逐步成长的弟弟等等,在《水门桥》中又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热血故事呢?在《长津湖》中,英雄七连展示高超的军事素养,从入朝之后的遭遇敌军空军突袭,夜袭敌军据点等一场接一场的战斗,展现了我军的各种战术,不愧是一支能征善打的部队。那么在《水门桥》中,我军又会遇到怎么样的对手攻击呢?说出来你也许不信:在七连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,水门桥这个地名并不存在。水门桥是在战史资料中有关名词的翻译,而形成的比较容易传播的一种说法。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,这座桥和我们一直以为的大桥有着明显差别。这座桥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征,在下方有四根巨大的混凝土管道,这也是我军进攻的一个方向。根据历史资料,这座桥其实是长津湖水电站的组成部分,按照史料记载,当时的军长指示的是,彻底破坏路桥,具体点就是“炸毁门岘、堡后庄洞桥”。在电影中也真实反映了这一部分,伍千里带领部队走了几天,才终于看到这个带有显著特征的路桥。在长津湖战役失败之后,敌军陆战一师遭到巨大压力,面临多方面的我军攻击。1950年的敌军刚刚经历过二次世界大战,敌军陆战一师更是其精锐战士,这个年代的对方,也具有超强的基建能力,这点在之后的水门桥之战中也体现出来了。敌军陆战一师在被围困中,临时在下碣隅里修建机场,短短数日就完成了机场修建。与此同时,恰逢我军都已经缺衣少粮,武器弹药不足,正在修整队伍。在敌军仓促地利用飞机转移走3000多名伤兵之后。英雄七连参与了下碣隅里机场之战。这也是电影中展示的第一场七连的战斗场景。在我军炮火的支援下,这一场战斗七连发挥了基本水平,很快就打掉了敌军防御战线,还俘获了好几门敌军大炮。敌军依靠重型机械化装备,仓皇出逃,而此时天寒地冻,水门桥成为敌军败退途中的关键要点。在我军的战史上,相关部队对于水门桥的争夺其实相当简略,其实并不能从史料中还原当时我军是如何“三炸水门桥”的。所以电影里这三次炸桥,应该说都是根据现有资料、地形、敌我双方等情况虚构出来的。稍微了解一下历史就可以知道,当时执行任务的我军的准备是非常有限的。电影中非常真实地反映出这些细节。一个是衣物。当时的气温已经是零下三四十度,在没有羽绒服的年代,仅仅只能靠棉被。在此时我军大多已经把原来棉被改成棉被服,同时在隐蔽的时候还会把棉被反穿,露出相对白色的一面,以用来提高隐蔽性。另一个是食物。在电影中,我们看到此时我军吃的各种食物,不仅仅是炒面和土豆了。在电影中,这些细节也展示得很丰富,例如在攻下机场之后,我军战士用敌军头盔当作锅子,用来煮食物。在大厅里,战士们有的吃起了敌军留下的火腿罐头,有的吃起了饼干,还有人吃起了巧克力等。在后期大战的时候,也还有我军战士嚼起了口香糖。应该说,当时我军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,电影在这些细节中处理丰富,有些只是作为画面的背景,但是细细看去,却都是狠下功夫的细节。结合之前的介绍,我军就安排英雄七连穿插到后方,执行炸水门桥任务。只要知道了之前的战场形势,就知道七连此时接到的任务何等艰巨。要知道这是在敌方区域,我方既没有空中力量,也没有重型武器。在这种作战环境下,我军基本只有靠夜间行动,突袭等手段。徐克会如何安排这三次炸桥,如何在种种不利因素下完成任务。在历史中是简单记述的,那一年十二月初,我军一个小分队穿插到水门桥附近,然后成功将水门桥炸毁。但是我们说过,此时敌军基建能力超高,经过40小时,敌军基本修复水门桥。4日后,我军第二次炸毁水门桥。敌军再次修复。2日后,我军把桥墩基座都炸掉了。此种情况下,修复无望。这三次炸桥,都找不到记录资料了,这也许是因为如电影中一样,当时参与炸桥任务的我军战斗至最后一人,已经没有此次战斗的亲历者了。历史上的简略,在《水门桥》电影得到细致的演绎,相信徐克导演下了极大的功夫来琢磨,如何炸桥。那么在如此艰巨、酷寒的条件下,我军究竟是如何完成炸桥任务的呢?不妨走进电影院来一起参与这一场九死一生的战斗。“应到157人,实到1人”,相信这句引起影院中无数人哽咽流泪的话语,已经阐释了这场战斗是如何艰巨和困难。大家看了这部《长津湖之水门桥》吗?有什么观感呢?欢迎留言讨论。#新春微短剧大赛#作者:梅洛哥,入骨影评团队出品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