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开棺2022》在线观看-手机免费电影完整版手机观看电视剧在线影院免费看
之前给大家介绍过《山海经》里面的几种异兽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我的主页去浏览。今天再来分享介绍一下《山海经》里的一种怪鱼。《山海经·南山经》中记载到:“又东三百里柢(音底)山,多水,无草木。有鱼焉,其状如牛,陵居,蛇尾有翼,其羽在魼(音胁)下,其音如留牛,其名曰鯥(音路),冬死而复生,食之无肿疾。”明 蒋应镐图本引用袁珂老师的《山海经全译》中的译文:“(杻阳山)再往东三百里,叫做柢山,山间多水,不生草木。有一种鱼,形状像牛,住在山坡上,蛇样的尾巴,生有翅膀,翅膀长在肋下,它的声音像犁牛,它的名字叫鯥,冬天蛰伏,夏天苏醒,吃了它可以不患痈肿症。”杉泽 观山海——类(左)、鯥(右)柢山是在哪里呢?参考张步天教授的《<山海经>考察路线图》中,认为柢山即为现今广东清远市的大罗山。根据张步天教授的《<山海经>考察路线图大罗山也叫天子山,位于清远市清城区高田与清新区鱼嘴交界处,它是清城区第一高峰,海拔高度为957米。大罗山有东西两个主峰,两个主峰的海拔高度仅仅相差10米左右。东主峰的峰顶全是光秃秃的石块;西主峰则覆盖着密密匝匝的灌木丛。山中的天子山瀑布群,天后瀑布落差近百米,气势雄浑。大罗山——东主峰由此我们可以发现,大罗山东主峰的自然环境与书中所描述的“山间多水,不生草木”是很相似的。海拔也不是很高,适宜生物生存。大罗山——东主峰鯥就生活在这座石头上。《山海经》的作者称其是一种鱼,但是又栖息在山陵上,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水陆两栖动物。当代人们多认为鯥就是现今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——穿山甲,那么这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呢?其实在我国古代,古人很早就认识穿山甲这种动物了。穿山甲古人认为穿山甲是两栖动物,故将其划归为水族鳞部。所以,古代的穿山甲多称作鲮鲤、龙鲤或称石鲮鱼。 穿山甲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,古时生息繁多,史家常为记载。从古至今,广东省都是穿山甲的栖息地。李时珍所著《本草纲目·鳞一·鲮鲤》写到:“其形肖鲤,穴陵而居,故曰鯪鲤,而俗称为穿山甲。”《临海水土记》云:“尾刺如三角菱,故谓石鯪。”清代屈大均的《广东新语·介语·鲮鲤》中:“鯪鲤,似鲤有四足,能陆能水,其鳞坚利如铁,黑色,絶有气力,能穿山而行,一名穿山甲。”陶弘景著《本草经集注》曰:“其形似鼍而短小,又似鲤鱼,有四足,能陆能水。出岸开鳞甲,伏如死,令蚁入中,忽闭。”就是在说穿山甲躺在地上装死,把身上的鳞片全都张开,等到蚂蚁爬到身上的时候,穿山甲突然把鳞片合起来,跳进池塘里,再把鳞片张开,蚂蚁就全都漂浮在水面上了。这时候,穿山甲就张开嘴,把蚂蚁统统吃掉了。从古籍中可以看出,因为穿山甲善水,所以被古人认为是一种鱼类。《山海经》中还写到,鯥这种动物“冬死而复生”。穿山甲是有冬眠习性的,应该是古时人们认知不足,误以为穿山甲冬天蜷成一团就是死了,而等到冬眠结束后又活过来了。穿山甲在古代的时候,穿山甲的药用价值就已经被清楚记录了。李时珍著《本草纲目》中:“除痰疟寒热,风痹强直疼痛,通经脉,下乳汁,消痈肿,排脓血,通窍杀虫。”这也与《山海经》中提到的“食之无肿疾”相符合。其实穿山甲的药用价值一直以来都被夸大了,现代医学中已经证实,穿山甲的药用价值一直存在误读。在中国古代医药典籍确有记载穿山甲药效,如《本草纲目》、《药性论》、《日华子本草》和《滇南本草》等,古人因为穿山甲善于打洞的特性,便认为穿山甲有“打通”的功效,因此遇到需要“通”的疾病,穿山甲鳞片就不幸成了药方上的一员。而实际上穿山甲的鳞甲只是角质化的皮肤附属物而已,其主要成分和毛发、指甲等成分没有本质区别,就是β角蛋白。 《本草纲目》中写:“咸微寒有毒”,唐代甄权所著的《药性论》中写:“有大毒”。也就是说穿山甲的肉是有毒性的。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迷信古方,因为穿山甲被夸大的医用功效,从古至今一直遭到捕杀,现已濒临灭绝了饿。出于对穿山甲的保护,2020年《中华医典》将穿山甲移除,不再作为中药记录在案了。 我们再来看看鯥的其他特征,“其状如牛”,我觉得穿山甲怎么看也不能用像牛一样来形容。至于说有翅膀长在肋下,穿山甲的鳞片是能够像鸟类羽毛一样展开和闭合,许是古人看见后的误解吧。对于“其音如留牛”这句话的解读,当代众说纷纭。一说“留牛”是牦牛、犁牛;也有从“留牛”二字的读音上解释的,认为鯥的叫声就像“留牛”二字。我虽然没有听过穿山甲的叫声,但听说是像婴儿的哭鸣声,想来怎样也跟牛的声音沾不上边。有听过的朋友欢迎告诉我一下。 总之,不管鯥这种异兽到底是什么,《山海经》所描写的光怪陆离,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。#穿山甲#举报/反馈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