鬼谷子详解
本篇分九段.分别讨论君主在九个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:一是如何保持君主的地位,二是如何吸收天下的人才与智慧以保持明察.三是如何广泛地听取意见,四是如何掌握赏赐与刑罚,五是如何询问把握各种知识,六是如何驾驭各种官吏,七是如何周密地了解情况.八是如何洞察检验一切,九是如何注意名实关系的恰如其分。学术界对本篇的看法分歧比较大。一种观点认为本柇值悗疑。其理由:.本篇讲述为君之道,跟前面乁篇讲纵横游说之术,似乎脱节。2.文章的结构与语言风格,跟前面各篇不同。前面各篇都围绕一个中心录论述,本篇则并列九个方面的论点,论述十分简单。3.本篇与先秦其他著作大同小异。不仅与《管子·九守》大同小异;其次"主位"、"主听","主明"三段又与《六韬·文韬·大礼》大同小异;"主明"、"主因"二段,则与《邓析子.转辞》大同小异;还有些语句见于《韩非子》之中。分威法伏熊〉 〔精虚动物谓之威,发近震远谓之分。熊之搏击,必先伏而后动,故分威法伏熊。〕 分威者,神之覆也。 〔覆犹衣被也。震神明衣被,然后其职可分也。〕 故静固志意,神归其舍,则威覆盛矣。 〔言致神之道,必须静意固志,自归其舍,则神之威覆隆盛矣。舍者,志意之宅也。〕 威覆盛则内实坚,内实坚则莫当,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,而动其势如其天。 〔外威既盛,则内志坚实。表里相副,谁敢当之,物不能当之,物不能当,则我之威分矣。威分动,则物皆肃然,畏其人之若天也。〕 以实取虚,以有取无,若以镒称珠。 〔言威势既盛,人物肃然,是我实有而彼虚无,故能以我实取彼虚,以我有取彼无。取之也,动必相应,犹称珠以成镒,二十四铢为镒者也。〕 故动者必随,唱者必和,挠乶指,观其余次,动变见形,无能间者。 〔言威分势震物犹风,故能动必有随、唱必有和。但挠其指,以名呼之,则群物毕至。然后徐徐以次观其余众,犹性安之,各令得所,于是风以动之,变以化之,犹泥之在钧,群器之形自见,如此则天下乐推而不厌,谁能间之也。〕 审于唱和,以间见间,动变明而威可分。 〔言审识唱和之理,故能有间必知,我既知间,亦既见间即能间,故能明于动变,而威可分者。〕 将欲动变,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。 〔既能养志伏意,视之其间,则变动之术可成矣。〕 知其固实者,自养也;让己者,养人也。故神存兵亡,乃为之形势。 〔谓自知志意固实者,此可以自养也;能行礼让于己者,乃可以养人也。如此则神存于内,兵亡于外,乃可为之形势也。〕四、分威散势法鸷鸟〉 〔势散而后物服,犹鸟击禽获,故散势法鸷鸟也。〕 散势者,神之使也。 〔势由神发,故势者,神之使。〕 用之必循间而动。 〔无间则势不行,故用之必循间而动。〕 威肃内盛,推间而行之则势散。 〔言威敬内盛,行之又因间而发,则势自然而散矣。〕 夫散势者,心虚志溢。 〔心虚则物无不包,志溢则事无不决,所以能散其势。〕 意失威势,精神不专,詶外而多变。 〔志意衰微而失势,精神挫衄而不专,訙疏外而谲变。〕 故观其志意为度数,乃以揣说图事,尽圆方,齐长短。 〔知其志意隆替,然后可为之度数。度数既立,乃后揣说之图其事也。必尽圆方之理,变短长之用也。〕 无则不散势。散势者,待间而动,动势分矣。 〔散不得间,则势不行。故散势者,待间而动,动而得间,势自分矣。〕 故善思间者,必内精五气,外视虚实,动而不失分散之实。 〔五气内精,然后可以外察虚实之理,不失则间必可知。有间必知,故能不失分散之实也。〕 动则随其志意,知其计谋。 〔计谋者,志意之所成,故随其志意,必知其计谋也。〕 势者,利害之决,权变之威。势败者,不以神肃察也。 〔神不肃察,所以势败。五、散势枢,就是掌握行动的关键,控制事物的规律。比如春季耕种,夏季生成,秋季收割,冬季储藏乃是天时的正常运作规律。不可悖反这一自然规律,而例行逆施,凡是违反自然规律的,即使成亟时,也终究必败。 由此而知,人君也有他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。他要组织百姓生产生活,教养万民,收获,储藏等。也不能违抗这些规律,如果背逆客观规律,即使表面上看似强大,也必将衰弱。这是客观规律,是人君必须遵守的大纲纪。
页:
[1]